2017-08-31

无所凭托的,不过是心理秩序


个人数据的储放,无所凭托。典型案例是,google reader曾被很多人当做“知识管理”的基础库房,后来,google自己把它先阉割后灭杀。如此一家实力大牌的优质服务项目,也不可靠,用户选择服务的理念,三观尽碎。此外,中止服务的标准动作,是提供给用户数据导出方法和缓冲时间。可越来越海量的数据资源,包括音视频,下载、存放,都是大问题。

但其实今次走叔想说的是:个人储存数据,其实没什么用。不是因为互联网环境中各种资源可以分布式留存,并容易获得;而是,数据资源及其积存,没用。绝大多数人的数据和记忆需求,有点像堆栈式的——后进先出。新近拾掇的,还有点用;而早前存储的,基本上,沉淀而尘封。个人海量数据的储放,很大程度上是收藏焦虑症和强迫症所致。

如果你不属于绝大多数人,那就必是很有才的人。这不是风凉话,是真心话。有才的人,在海量资料存储的同时,已经在大脑袋瓜子里,建立了以独立观念或理路框架为基础的思想检索系统。他们的数据资源,此起彼伏地持续活跃在思维格局里,永不会在记忆中尘封。才情不逮者如走叔之流,皆沦落于绝大多数,书签、收藏、剪藏……不过是在维持一种虚幻拥有感控制下自我安慰的心理秩序。

2017-08-17

五棵松收获季

中国五棵松以植被丰饶著称,现在正是收获菠萝和海棠的季节~

长长蔓儿在心头缠绕~

正确姿势,没毛病吧?

基本上,这也是共享单车的正确停放姿势了吧。试想想,这里如果没有机动车,自行车的位置还算够吧。有什么问题么?😂

2017-03-01

知识付费的观照视角

潘大叔反复说,“知识付费”不是新鲜事。的确如此,他列举的那些不够新鲜的、以各种姿势卖各种“知识”的事儿,其实例举的还不够多。

这一波关于“内容变现”的讨论中,很多是聚焦于互联网写作,具象化于专栏收费订阅。不过,俺也倾向于能从更宽的视角来瞅这件事,虽然梳理起来可能比较复杂。就这篇文章来看,潘大叔的论述,时刻不忘记收口儿于同在线教育或近或远的比对观察——对俺个人,这是本文最具启发价值的部分。

文章引述了一个问题:“你们会考虑在应试培训之外进入泛学习的知识付费领域吗?” 俺倒是觉得,所谓的内容变现,不论是狭义的专栏订阅,还是像潘大叔所指的更多的领域,可能恰恰会有更多的运营者,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或努力趋近“应试培训”及类似的需求,毕竟,比起“面子和小康”,这些更刚需。这方面的事儿,俺觉得有趣,多想想,多向潘大叔请教。

多扯开一点的话,被“洗脑”也是刚需。这一波所谓的内容变现、知识付费,对以洗脑为业的人而言,真的是一拨儿咸带鱼。

咱们用户如何理解为啥有人大肆忽悠卖内容?keso说过:“流量红利消失,流量越来越稀缺,越来越昂贵,自带流量的内容就等来了自己的好日子。”潘大叔的表述是:“知识付费这波红利,最大的收益者相信也不是平台型运营的公司,而是那些稀缺的头部内容提供者,尤其是那些自带流量和粉丝的。”咱们可以理解为:运营商和各个段位的网红们会打着双赢的标语,努力概搂更多的银子。

关于“咸带鱼”,前些天零星记了点笔记。《下一拨儿是不是咸带鱼》(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jXEfey96tPvO3DdQeRRW5A),《下一拨儿,万一真是咸带鱼呢?》(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ZKvSQJwU8KLuFE2NbNnQ6g)。

最后顺便说一句,其实俺更感兴趣的,是潘大叔提及的在线教育与这个主题的微妙瓜葛,以及,一直关心的互联网传播。

2017-02-28

[模糊奇技] 手机全景摄影的几个关键

今天,走叔和科盲朋友简单聊聊手机的“全景”拍照。

拍全景已经是很低的低科技了。手机相机多已内置全景功能,免掉了下载-安装-熟悉界面、设置选项……一系列咱们科盲所厌恶的事儿。

关于全景照片的生成,咱们一般用户最需要知道的是:全景就是若干照片的自动拼接。知道这个,有助于理解和提高拍照质量。稍微具体一点说:拍全景照片,多是按照界面提示,缓慢地水平移动镜头,好像是在录制短片;其实,虽然并没有连续按快门,但手机是在私下里忙着自动一张一张地拍下照片,并拼接起来。

那么,拍出质量较好的全景照片,以下几条就很关键:

1. 手持要尽量平稳。移动时慢中求稳,这是为了尽量保证不知哪一刻自动拍下的照片,别虚糊。

2. 好的光线环境。不只是光线充足。全景拍摄的对象,会是一片较大的区域,不同部位所处的光线与光照环境,最好比较均衡,明暗不要有大的反差。否则,拍出的照片会因光影的缘故,有明显的拼接痕迹。

3. 以远景为主。拍摄全景照片时,手机以拍摄者身体为轴,理论上可旋转360度拍照,照片事实上有一个弧状拼接的问题。远景、开阔景观的拼接会显得比较平滑;如果镜头内有较近的大型物体,很容易拼接变形,甚至拍照失败。

4. 避免拍摄移动对象。镜头内如有较多、或较明显的移动中的人或物,拼接后生成的照片,那些移动对象可能有重影、截断等情况。

全景拍照可以有一些“特效”类的玩法,如一幅照片内出现多个“克隆人”等。网上有很多这种拍摄技巧,不重复了。

下面再聊聊全景拍照的APP。可以使用不同的拍照方式。

当初多数手机自带的相机,还没有全景功能,可以找到不少这类APP。现在,APP也是可以选择的工具,用来先拍单幅照片,然后另行拼接。在使用过的APP中,走叔觉得拼接效果还不错的,有ProCapture和Bimostitch。这种方式的拍摄,最需要注意的是,取景时要留出与上一幅照片重合的部分,以便程序做自动拼接。

后期另行拼接最突出的优点,一是镜头稳定性可控,每张照片可以稳稳地拍下来;二是可调整照片曝光的整体效果,即,如果镜头内某处有明暗对比过于强烈,或视野里光线情况复杂,可以使用点测光功能,每一张照片均可触屏点选视野里希望作为测光基准的位置,使所有单独拍摄的照片,有比较统一的曝光效果,保证拼接后的照片光影平滑。

多数APP要求待拼接的照片,都要沿着同一条水平基准线,水平移动位置,进行拍摄,也就是说,待拼接的照片,必须是水平连续的。显然,这种方式下,取景时对超出镜头视野的部分无能为力——想在纵向上多拍点儿“天”或“地”,是没办法收入镜头的。目前走叔只发现Bimostitch比较特别,照片不必水平连续,基本上有足够的重合部分供程序进行拼接判断就行。这样,如果操作得当,照片的画幅会更宽。

20170228


2017-02-25

[模糊奇技] 可以假装在美国吗?

今天开设一个新“栏目”,走叔和科盲朋友交流研究低科技。

发朋友圈,可以选择标注“所在位置”。对这项功能,不久前,微信好像做了一个并不困难的决定。

在微信做这个决定之前,咱们标注“所在位置”,有四种选择,四种。

1. EXIF信息。微信会自动提取所发照片文件EXIF信息中的地理坐标(咱们不用知道什么叫EXIF,不用知道照片文件里怎么会有地理坐标,只要知道“有”,就行了;同时注意,不采取措施的话,照片会暴露你的行踪……),咱们可以选择标注拍摄照片时的位置。微信所作的决定,就是取消这项功能。

2. 实时位置。根据GPS和网络定位,微信列出咱们操作朋友圈时的实时位置,一堆地名列表,供选择。

3. 搜索。想标注的位置不在列表里,搜搜看。

4. 创建。没搜到,可以根据位置创建提示,自行标注。 

微信不再提取EXIF信息,原因不做揣测,他们的解释也未必是真话。估计不会有什么阴谋,“所在位置”的歧义不再放大,没什么不好。至于走叔个人,不认同这个决定。

搜索地址信息时,返回结果不是五湖四海七大洲,是设置了半径范围,还是按行政区划设限,就不知道了。比如在帝都城区,郊区的地名就告诉说木有。

可以虚设一个地名,可以假装在某个地点,但朋友圈内容发布后,会自动添加无比真实的所在地前缀。举个栗子,身在帝都的走叔“创建”了一个地名“国会山”,发布后,显示的结果是“北京·国会山”。所以咱们是不能假装在美国的。

据说,微信在较低版本的时候,如果手机开启模拟位置功能,使用fake gps工具,是可以伪装位置的。现在不灵了。

下一拨儿,万一真是咸带鱼呢?

互联网界正在热议的“内容变现”,指什么?内容,这次主要是指文字形态的内容,从普通用户的角度,就是付费的文字订阅。

电子书么?技术驱动与行业驱动(如教育)下,跌跌撞撞,有特定的路径。这次不算。

小说连载么?拥趸买“更”,不知目前业态如何。这次也不算。

带头大哥式荐股?有没有自循环生态圈,不清楚。暂时没算进来。

……

这次他们说的,大抵是屡经周折的专栏式个人化写作。消化一下某些大佬的表述,似乎是互联网企业在收纳流量的挣扎中,给了码字儿的一个内容变现的机遇,机遇里好像闪烁着实现知识价值的光辉。

我们普通用户,会付费订阅吗?不好一概而论。网际付费的习惯,我们正在开始养成,越来越方便和花样翻新的支付形式,勾引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不花钱。不过,什么动机才能驱动比如每年200块钱的一个订阅?

一是食利。这份阅读能在1个月或1年或者就3年吧,让我们长出每个月挣2万或200万的本事,订不订,你说?

二是追星。人格魅力,偶像效应,心灵的强烈归属感。不订对不起自己的心❤。

没有其他动机了吗?怎么可能没有,比如,远大理想,个人素养,世界和平……多着呢。以及还有,食利、追星,追星、食利。

即将到来的、已经被唤作“时代”的码字儿变现期,不会影响普通用户的生活,我们花不了几个钱,我们不用花钱随处读到的东西只会更多,多到让人腻歪。我们的热情和责任感,也很难支撑起这么一个时代——如果局限于狭义的文字内容付费。

当然也不会太久,应该会有更多形态、更具吸引力的消费项目,让我们产生支付冲动——这些东西还是“内容”,依然关涉“文章”,但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,很可能已经意识不到它们就是“内容”。

下一拨儿,万一真是咸带鱼呢?

2017-02-22

下一拨儿是不是咸带鱼

最近,他们圈里有热词,“内容变现”“内容创业”,并承袭这个圈里语言匮乏的悠久传统,华华丽丽地再次“元年”“时代”。

个人目前观点,三个:第一,直觉上,隆重作商模忽悠的,绝大多数是扯淡。仅仅是外行直觉,俺不讲理。第二,真心支持。互联网传播,混沌是硬道理,变着花样折腾才好。原因?很简单,不用说。

以“帽子和兔子”为“主题”,刚转了两篇文章,跟内容变现没直接关系。可以参看,用眼睛聆听一下渗出来的哀鸣。

哦还有第三,有实力或“实力”的,趁机抓紧概搂点儿,下一拨儿可能就不是咸带鱼了。

所谓人物评价

所谓历史人物评价,看似定性的事儿,实际上怎么看怎么像定量,三七开四六开什么的。五五开有点吓人,因为可能还有量变引起质变的事儿,临界了。虽然有一分为二的说法,但最终总得合二为一去过过秤,不然不踏实。

为什么踏实?政治正确,确保宇宙秩序的合法性;心理依傍,内心秩序良好,就不会感到心里长草。什么是秤、秤是什么?这是关键问题,答错了反动。

如果评价的人物不是“历史人物”,甚至都不算什么“人物”,好办多了。他周一到周五每天都给不同的孕妇让座儿,星期六踢了你的狗,不用等到星期天,他就定性了。

H5试验

有一段时间了,初页、美篇和易企秀、MAKA这类所谓HTML5特性的APP,试用了若干。别问俺啥叫H5,从年轻时起俺就是北京地区著名科盲。

这类工具,有些侧重图文混排的便利,有些侧重炫酷呈现的动态效果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好赖评价多依据各人偏好。从俺的习惯看,美篇和MAKA更顺手一点。但距离俺的实际需求,内容的或操作的,都还有不少别扭处。此外,俺不懂商业生态,这些APP相对于微信的某种寄生关系,以及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,会不会影响持续的使用与寄托?

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编发,主要依赖电脑端,手机端目前只能简单辅助。在很多情况下,这越来越暴露出反人类的一面,甚至,也与微信对移动场景的深度影响相悖。

2017-02-15

内容和钱

摄于北京时代美术馆(五棵松)
微信公众号将推付费订阅功能。

微信这个平台耍到今天这个份儿上,开辟、开放什么新功能,都不奇怪。既然有人特想赚钱,也总有人乐意花钱,干嘛不自己开个场子?把人圈住,多踏实。当然这是俺瞎猜的。

对于“读者”,别听那些关于付费阅读、内容市场趋势的忽悠。新媒体、自媒体闹到现在,信息、知识早就过载了,戒掉个把公众号,生活质量不会受影响。

该花点钱的订户,不外乎三类:

一是,有强迫症。就像每天手头没有一张晚报,就觉得人生秩序不规整的中老年人。
二是,有事业、谋生刚需的。这还有什么好说的……

三是,以信奉邪教的架势追星的。自觉得到生命抚慰与支撑的人,不在乎钱。

跃跃欲试想就此赚订户钱的,千万抓紧,后续很多事都难说。

其实最想说的是,这一切博弈、纠葛、闹腾、折腾、反复折腾的背后,正孕育媒体传播新混沌的前戏。让媒体传播更混沌一些,有好处,天大的好处。

201702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