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2-25

[模糊奇技] 可以假装在美国吗?

今天开设一个新“栏目”,走叔和科盲朋友交流研究低科技。

发朋友圈,可以选择标注“所在位置”。对这项功能,不久前,微信好像做了一个并不困难的决定。

在微信做这个决定之前,咱们标注“所在位置”,有四种选择,四种。

1. EXIF信息。微信会自动提取所发照片文件EXIF信息中的地理坐标(咱们不用知道什么叫EXIF,不用知道照片文件里怎么会有地理坐标,只要知道“有”,就行了;同时注意,不采取措施的话,照片会暴露你的行踪……),咱们可以选择标注拍摄照片时的位置。微信所作的决定,就是取消这项功能。

2. 实时位置。根据GPS和网络定位,微信列出咱们操作朋友圈时的实时位置,一堆地名列表,供选择。

3. 搜索。想标注的位置不在列表里,搜搜看。

4. 创建。没搜到,可以根据位置创建提示,自行标注。 

微信不再提取EXIF信息,原因不做揣测,他们的解释也未必是真话。估计不会有什么阴谋,“所在位置”的歧义不再放大,没什么不好。至于走叔个人,不认同这个决定。

搜索地址信息时,返回结果不是五湖四海七大洲,是设置了半径范围,还是按行政区划设限,就不知道了。比如在帝都城区,郊区的地名就告诉说木有。

可以虚设一个地名,可以假装在某个地点,但朋友圈内容发布后,会自动添加无比真实的所在地前缀。举个栗子,身在帝都的走叔“创建”了一个地名“国会山”,发布后,显示的结果是“北京·国会山”。所以咱们是不能假装在美国的。

据说,微信在较低版本的时候,如果手机开启模拟位置功能,使用fake gps工具,是可以伪装位置的。现在不灵了。

下一拨儿,万一真是咸带鱼呢?

互联网界正在热议的“内容变现”,指什么?内容,这次主要是指文字形态的内容,从普通用户的角度,就是付费的文字订阅。

电子书么?技术驱动与行业驱动(如教育)下,跌跌撞撞,有特定的路径。这次不算。

小说连载么?拥趸买“更”,不知目前业态如何。这次也不算。

带头大哥式荐股?有没有自循环生态圈,不清楚。暂时没算进来。

……

这次他们说的,大抵是屡经周折的专栏式个人化写作。消化一下某些大佬的表述,似乎是互联网企业在收纳流量的挣扎中,给了码字儿的一个内容变现的机遇,机遇里好像闪烁着实现知识价值的光辉。

我们普通用户,会付费订阅吗?不好一概而论。网际付费的习惯,我们正在开始养成,越来越方便和花样翻新的支付形式,勾引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不花钱。不过,什么动机才能驱动比如每年200块钱的一个订阅?

一是食利。这份阅读能在1个月或1年或者就3年吧,让我们长出每个月挣2万或200万的本事,订不订,你说?

二是追星。人格魅力,偶像效应,心灵的强烈归属感。不订对不起自己的心❤。

没有其他动机了吗?怎么可能没有,比如,远大理想,个人素养,世界和平……多着呢。以及还有,食利、追星,追星、食利。

即将到来的、已经被唤作“时代”的码字儿变现期,不会影响普通用户的生活,我们花不了几个钱,我们不用花钱随处读到的东西只会更多,多到让人腻歪。我们的热情和责任感,也很难支撑起这么一个时代——如果局限于狭义的文字内容付费。

当然也不会太久,应该会有更多形态、更具吸引力的消费项目,让我们产生支付冲动——这些东西还是“内容”,依然关涉“文章”,但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,很可能已经意识不到它们就是“内容”。

下一拨儿,万一真是咸带鱼呢?

2017-02-22

下一拨儿是不是咸带鱼

最近,他们圈里有热词,“内容变现”“内容创业”,并承袭这个圈里语言匮乏的悠久传统,华华丽丽地再次“元年”“时代”。

个人目前观点,三个:第一,直觉上,隆重作商模忽悠的,绝大多数是扯淡。仅仅是外行直觉,俺不讲理。第二,真心支持。互联网传播,混沌是硬道理,变着花样折腾才好。原因?很简单,不用说。

以“帽子和兔子”为“主题”,刚转了两篇文章,跟内容变现没直接关系。可以参看,用眼睛聆听一下渗出来的哀鸣。

哦还有第三,有实力或“实力”的,趁机抓紧概搂点儿,下一拨儿可能就不是咸带鱼了。

所谓人物评价

所谓历史人物评价,看似定性的事儿,实际上怎么看怎么像定量,三七开四六开什么的。五五开有点吓人,因为可能还有量变引起质变的事儿,临界了。虽然有一分为二的说法,但最终总得合二为一去过过秤,不然不踏实。

为什么踏实?政治正确,确保宇宙秩序的合法性;心理依傍,内心秩序良好,就不会感到心里长草。什么是秤、秤是什么?这是关键问题,答错了反动。

如果评价的人物不是“历史人物”,甚至都不算什么“人物”,好办多了。他周一到周五每天都给不同的孕妇让座儿,星期六踢了你的狗,不用等到星期天,他就定性了。

H5试验

有一段时间了,初页、美篇和易企秀、MAKA这类所谓HTML5特性的APP,试用了若干。别问俺啥叫H5,从年轻时起俺就是北京地区著名科盲。

这类工具,有些侧重图文混排的便利,有些侧重炫酷呈现的动态效果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好赖评价多依据各人偏好。从俺的习惯看,美篇和MAKA更顺手一点。但距离俺的实际需求,内容的或操作的,都还有不少别扭处。此外,俺不懂商业生态,这些APP相对于微信的某种寄生关系,以及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,会不会影响持续的使用与寄托?

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编发,主要依赖电脑端,手机端目前只能简单辅助。在很多情况下,这越来越暴露出反人类的一面,甚至,也与微信对移动场景的深度影响相悖。